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文学方面的经验不能盲目借鉴

已有 159 次阅读  2012-03-15 10:45   标签文学 

        在文学研究方面我们可以借鉴的前人经验当然很多,但是要非常小心:只 有借鉴,没有权威,也没有可以“原教旨主义”的继续深入。文学——美学知识 与数学和物理学知识严重的区别在于,它一直是相对的。两个不同质量的物体下 落的速度是否一样?在什么条件下一样,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不同,我们终归会证 实。如果暂时无条件证实,大家都认可虚心且耐心地等待。关于文学的终极解答 和评价则绝然不同。对“文学的本质”的追求是一种遗传的哲学迷思,对此应该 大彻大悟,迷途知返,而不是期求继续先哲的苦思冥索,从而达到最终真理。至 少在文学领域“进步观”是不恰当的,这一点已经得到普遍的认可。“研究进步 概念的历史学家已经确定,关于侏儒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从而能比巨人自己看得更 远的名言可追溯至死于1126年的沙特尔德贝尔纳。

        贝尔纳德这句话最早出现在 索尔兹伯里的约翰的《元逻辑》中,该书完成于1159年,被名副其实地看作学 者们所说的十二世纪‘文艺复兴’的重要文献之一。下面是我们感兴趣的段落: ‘我们常常知道得更多,这不是因为我们凭自己的天赋有所前进,而是因为我们 得到了其他人的精神力量的支持,拥有从我们前辈那里继承来的财富。沙特尔的 贝尔纳曾经把我们比作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小侏儒。他指出,我们比前辈们看得更 多更远,不是因为我们有更敏锐的视力或更高大的身材,而是因为我们被抬了起 来,高踞在他们巨大的身躯之上。’ ‘由此看来,进步和颓废似乎的确是紧密相连 的:生在一个新时代的人较他们的先辈更进步,但同时却又不及先辈们有作为; 绝对而言,通过知识的积累他们知道得更多,相对而言,他们自己对于知识的贡 献是如此之少,以至于他们可以被毫不冤枉地比作侏儒。’” “站在巨人的肩 膀上”是一个形象而又准确的有关继承和进步的比喻,但它只适用于其他知识领 域。文学知识领域只存在积累,只可以借鉴,不存在进步!大彻大悟,迷途知返, 就是要直接针对“文学的本质”的存在提出疑问。法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马 歇雷对此的质疑更为有力的。马歇雷说:“他在寻找一个定义,一种关于究竟什 么是文学的理论,而在我看来,这种做法的确是非常传统的,而不是非常革命的。 ‘什么是文学? ’这个问题就如山一样古老;它复兴了……一种唯心主义的和保 守主义的美学。如果我在开始写作时曾经有过清晰的想法,那就是,我们应该抛 弃这种问题,因为‘什么是文学? ’是一个虚假的问题。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一 个已经包含着答案的问题。它意味着文学是某事物,文学作为物而存在,使带有 某种本质的永恒不变的事物。” 问题就出在这里,就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文学史上的各种现象,与其说是 由单一的、恒定的本质所衍生,不如说是芜杂的集合,各个个案之间的相似其实雄霸蛮荒禁区之雄超级教练纯阳真仙全文阅读牧师神话最终信仰非常外在。唯一相同的要素一一语言媒介一一实质上是我们设定的选择条件。要 从芜杂、纷乱的诸多个案中抽取一个众人都认可的“本质”,就历史地经验看, 是不可能的。 这种自恋性的理论发展或者与它的哲学、政治、心理需求有关,多数不是 为文学的利益。此前的文学理论多半是创建者有意或者无意地把自己的审美(类 似于饮食)的偏好辩解为“文学的本质”,以哲学(真理)的名义强加于他人, 甚至它们是创造者们冥思苦想的虚构,或者就是耸人听闻的争夺发言权。上述引 言中的这一句话如果被认可作为我们的座右铭会更有价值:“绝对而言,通过知 识的积累他们知道得更多,相对而言,他们自己对于知识的贡献是如此之少,以 至于他们可以被毫不冤枉地比作侏儒。”真诚、勇敢、无所顾忌是追求真知的第 一要务;即使他/她探知错了,再健康的社会中也会因为他/她的坦率而得到嘉许。 就像从古至今的哲学对抗一样,“文学本质”的研究使文学理论纷繁杂乱, 使终极“本质”追求者们(带有形而上学色彩?)也很是为难。但在我看来,正 是这种“观念市场”呈现的纷纭,才使得文学史丰富多彩。从理论上说每一种“文 学本质”理论都为文学史做出了贡献,即便它对创作或鉴赏、批评没有发生直接 的影响,它本身就是一道风景,某种程度上展示了那个时代的精神追求和心理状 态。就连那些曾经昙花一现、我们今日很难理解的文学主张,仍然在文学史的长 卷上增添了一笔。比如,近乎病态的唯美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在现在看来是无法理 解的,更谈不上接受,但是他们像叛逆的少年一样的逆反言行,比文学家所能想 象出来的形象更能令人解颐——也许明天他们的言行还会启发一些崭新的、不同 于他们的文化产生呢。且看:“康德之后,嘲弄新古典主义关于艺术模仿自然的 观点成了一时的时髦。马克斯•比尔博姆在《黄皮书》上撰文欢呼一个‘新的(人 造物的)机巧时代到来了’。奥斯卡•王尔德宣称:‘人生的第一要务是尽量虚构 自身,其第二要务至今还没有人发现。’于斯曼的《逆流》描写了一个执著的唯 美主义者德艾散特乖庚的生活,他喜欢人造的假花胜过真花,喜欢人造的假景胜 过自然风光。王尔德在其机警的对话体散文《撒谎术的衰落》中确立了反模仿、 泛道德主义的艺术观。英国唯美主义的另一个特征是它的主观态度。” “说真的, 德艾散特一向认为,人工创造是人的天才的显著标志。他常说,自然得意的日子 已经过去了。

        它那单调乏味的风光和天空景色终于耗尽了人们的耐心,使人们优 雅精巧的心灵感到厌烦。当一切都说过和做过后,剩下的是一个多么狭窄、平庸 的天地啊,就像一个只卖一样货物的小店老板,没完没了地青草地和树,那是何 等沉闷,山过去又是山,海那面还是海,该是何等厌倦!” 很显然,这种在大 自然面前狂妄的、近乎病态的审美追求,在今人眼里是可笑的;但是,唯美主义 仍然给我们留下了可欣赏的东西。

上一篇: 民事诉讼制度的管辖和实践 下一篇: 文学作品中有作者不自觉的潜意识体现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