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文学作品中有作者不自觉的潜意识体现

已有 156 次阅读  2012-03-15 10:56   标签潜意识  文学作品 

        文学"本质”得追求者受(西方的)传统哲学的影响,先验地认定各种现 象背后肯定存在着一个“使之存在”的神,所以对文学的“本质”的探求就是侧 头向研究对象背后张望、窥探,可是他们又绕不过研究对象,那么各种结论就只 能是猜测。没有比弗洛伊德幵创的精神分析方法更能说明这种令人尴尬的学术丑 闻。曾经风靡一时,影响深广的精神分析学说告诉我们,文学艺术就是作家、艺 术家的“白日梦”,人的深不可测又全不能自主的潜意识是文学艺术作品的发源 地。不要说精神分析方法不敢试牛刀的那些文学艺术作品,就是它自认为很有把 握并拿来分析批评,用以证明自己的方法有效的那些批评实践,也没能令人满意 地穷尽作品的所有意义。

       我们可以相信在文学作品中有时会流露出作家不自觉地 潜意识,但是,把作家的创作“本质”上归根于作家无法控制的“白日梦”,作 品中的奥秘(或称深刻意义)是作家自己所不知晓的,必须由“心理医生”来分 析和解读,这就让人很难理解和接受。没有理由把作家当作心理疾病患者,也没 有理由相信作家创作总是为心理医疗提供原始资料和案例。即使如此,精神分析 学派的价值和说服力并不比其他学说逊色,或者说,任何一种单一文学理论的批 评实践其价值只在于启发了我们丰富的审美经验中的一部分。每一种文学理论都 发现或者强调了文学创作或文学欣赏的某一个价值,为我们的审美工具箱增添一 个新的工具,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手段。

       问题在于它们都呼喊着声称自己是唯 一正确的并可以包揽解决所有文学的疑难。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文学本质论”是一致的,即“模仿”,不同之处二 人对文学的功用看法有别。以亚里士多德为教主的布瓦洛理论受到了浪漫主义大 快人心的一击。浪漫主义首次让文学回归个人,真正体现了尊重作家个人体验和 内省的价值,但它们的命运并不比其前辈好一些。过分的个人表现倾向使浪漫主 义作家们以为自己就是上帝,全凭作家个人的狂热任意虚构“一个新的世界”。 康德的“非功利说”和席勒的“游戏说”是浪漫主义文学的理论基石,也是形式 主义的滥觞。康德的美学理论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即使我们不说后 人对他的误读和滥用,其本身的不完善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宗白华先生的批判就 不无道理:“康德喜欢追求纯粹,纯洁,结果陷入形式主义主观主义的泥坑,远 离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和现实生活里的斗争,梦想着‘永久的和平’。美学到 了这里,空虚到了极点,贫乏到了极点,恐怕不是他始料所及的吧!而客观事实 反击了过来,康德不能不看到这一点,但是他的主观唯心主义和他不能用唯物辩 证法来走出这个死胡同,于是不顾自相矛盾地又反过来说,‘美是道德的善的象征’。想把道德的内容拉进纯形式来,忘了当初气势汹汹的分疆划界的工作了。” 批判现实主义羡慕自然科学一一主要是物理学一一的方法和所取得的成 就,野心勃勃地要把人类社会当作研究和雄霸蛮荒禁区之雄最新章节超级教练全文阅读纯阳真仙txt下载牧师神话全文阅读最终信仰txt下载描述的纯粹外在于个人的“客观材料”, 就像巴尔扎克那样要当社会生活的“书记官”,把自己摆在社会人生和上帝之间。 他们要一个场景一个场景地研究现实生活和人生百态,全不自觉自己借以研究社 会生活时的自身内在的尺度和倾向,错误地以为自己的文学方法已经达到了纯粹 的客观。有一点我们应该承认,如果我们满足于让文学止于服务社会一一政治任 务,留下历史所引资料,那么,批判现实主义是可以等到充分肯定的。形式主义是追寻纯粹“文学性”最执著的一次努力,从目前的情况看似乎 已经流产。此前的文学理论往往把文学当作人生——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环节,使 得文学成为哲学、历史、心理、政治等等各种学科的杂烩,文学没有自己独有的 领地。也许这种无所不包的特性就是文学的真实面目吧?但是,形式主义者不甘 心于文学的现有地位,他们要找到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与其他学科迥然有别的 品质,即“文学性”。而且,形式主义者们预先认定,“文学性”就存在于语言形 式之中:文学语言不同于日常语言。从结果看,他们的努力并没有找到足以说服 我们的证据。其纯朴的动机是应该嘉许的,但确实走的太过头啦一一我们暂且不 追究这条路是否正确。将作品与世界割裂幵来,甚至抛弃作者以便使作品孤零零 地存在,于是得出了荒唐的概念“即使没有普希金,《叶甫根尼•奥涅金》也会 被创作出来”!据说,鲁迅曾经打算写作一部有关红军长征的长篇小说,后来他 感觉力有不逮,这部小说没有写出来。我们看到,这部小说终于没有“被创作出 来”!就算现在我们看到了一部红军长征题材的长篇小说,那也肯定是有别于鲁 迅曾经设想的另外一部作品——没有人或其他什么能够把鲁迅曾经打算创作而 没有创作出来的作品创作出来。 在外行人看来,美学(包括文学理论)云山雾罩,仔细捉摸仍是一头雾水; 即使是专业人士梳理美学(包括文学理论)同样感到无所措手足。“一个地质学 家能在两分钟之内向我们说清楚什么是地质学,但哲学家就不同了,他们对什么 是哲学至今争论不休,可以说,哲学家们几乎把大量精力都用到为哲学本身下一 个定义上面去了。美学的情况就更为糟糕,究竟什么是美学,至今众说纷纭,莫 衷一是。

        从18世纪的‘美学是一门独立的科学’,到19世纪的‘美学是心理学 的一个分支’,再到‘美学是一门研究与艺术有关的种种哲学问题的松散学科’ 的现代见解,各种理论争奇斗艳,使人眼花缭乱。到如今,美学书籍纷纷出笼, 某些书籍集中论述艺术欣赏问题,另外一些则突出艺术批评问题,还有一些则把 美学作为一般艺术理论来论述。” 11]这就是文学的宿命吧:繁复、芜杂,混乱中 群星熠熠。

上一篇: 民事诉讼制度的管辖和实践 下一篇: 儿童文学的定义及其定义依据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