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文学寻根需深入挖掘其精神和内涵

已有 208 次阅读  2012-03-16 12:40   标签挖掘  文学 

       有人说,20世纪是人类寻根的世纪。在我看来,直到今天人类的寻根之旅依然没有尽头。实 际上,对“根”的探寻是生命的一种本能,也是人类存在与发展的根本需要。在今天这个严重失 根的时代尤其需要寻根。人类社会从传统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向的大幕已经拉开,自然的“复 魅”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自然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命的根之所在,一切精神创造从本原上 说也都是植根于自然的,只要顺应自然之道都可以归属于“生命文化”的范畴。文学植根于自然, 是一种重要的“生命文化”样式,关于文学与自然生命之关系的探讨也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课题。 文学的寻根也是人类寻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下生态危机和精神危机日益严重情况下,我 们只有抓住文学艺术的自然之根才能看清艺术生命的底色,更加明确地认识到文学在当代文明生 态转向中的处境、出路与使命。 今天,我们必须承认生态问题不容回避,它是全人类必须正视和解决的一个难题。包括“文 学终结论”在内的当代文学危机与地球遭遇的生态危机密切相关。自然的危机、精神的危机、文 学艺术的危机具有同构性。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现实的积极 回应。它们以文学的形式对造成生态危机的文化和制度因素进行反思,唤醒人们对自然和生命的 爱与悲悯之心,捍卫自然与生命的家园。当然除了直接关注生态问题的生态文学,我们认为一切 诗性的文学都属于“生命文化”,也都是可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真正文学应 该扎根于自然生命,也必然将履行捍卫自然与生命的天职。 正如一些有远见的学者所指出的,随着生态学时代的到来,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将在未来人类 思想文化领域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占据更加显著的位置,并有可能取得与西方思想文化平等对 话的资格,从而对整合当代世界文化做出重大贡献。正是在这种中西文化与学术对话格局发生变 化的大背景下,中西文论对话也出现了新格局,发挥中国文论中重视自然的优势,在新时代的世 界文论话语建构中走出长期以来的失语境地。当然中西方各有优长,中国的传统生态文化很丰富, 西方当代的生态哲学、生杰伦理学与生态批评也很倌得借鉴。我们要敞开胸怀,在对话与交流中 发展中国的生态批评与文论。事实上,对文学与自然关系的探讨依然是当前文学理论界所普遍久 缺与忽视的,而生态批评非常重视揭示文学与雄霸蛮荒禁区之雄最新章节超级教练最新章节纯阳真仙牧师神话最终信仰最新章节自然各个方面的关系。我们力图在生态批评的视野 内,立足本土文化资源,直面当下现实问题,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论话语。在生态批评对自然 与文学关系的探讨上,中国传统文论资源拥有巨大优势,应该充分发挥。中国古代文化中以“气” 为核心范畴的自然观,把自然和人、物质和精神、生命与非生命看做是连续化生的整体,没有像 西方那样把自然与人、物质与精神、生命与非生命机械割裂。我们要继续深入挖掘文学与自然的 关系,揭示自然之道与大自然的内涵,把握文学的“生命文化”属性。我们认为文学是有生命的, 而自然从深层孕育和滋养着文学生命,文学应该扎根于自然,顺应自然之道才能健康有活力。从 这样的一种文学观出发,对于文学艺术的评价就有了一个重要的标准,那就是“自然为美”。这 不同于进化论的文学观,在对文学艺术价值的评价上,我们以与自然的贴近程度作为衡量艺术价 值的重要标准,以自然为根基的文学艺术与以都市为根基的大众审美文化相比,自然质朴的艺术 价值更高,而丧失或缺乏自然之根的作品不但欠缺正面价值,而且也是不健康的。当然具体的评 价不能简单化,关键是看对自然的态度,是否顺应自然的生生之道。 “重建宏大叙事,再造深度模式”是我们不倦的追求。生态批评不但要探讨文学与自然的深 层关联,而且还要积极地介入现实,如美国生态批评家斯洛维克所言:生态批评要实现出世和入 世的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为现实存在的文学危机和自然危机探寻出路,并给出应对的策略。

       实际上出世与入世的结合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点。生态批评要发扬光大中华文化经世致用的优 良传统。文学只有更好地与自然交融铸合,才能立足于大地之上,获得永久的生机与活力。作家 应该投身于大自然,在自然中获得生命的激情与活力,并且以博爱的精神与悲悯的情怀,积极投 入到保护自然的生态运动中,以笔为旗,捍卫人类与一切生命的共同家园,承担精神救赎的崇高 使命。以自然为根的文学艺术和生态批评在波澜壮阔的生态运动中属于审美的、柔性的力量,:但 是只要发挥好审美文化的价值,促进生命的诗意栖居,就不仅有益于人的个体的身心和谐,而且 对于社会的健康发展、自然的生态平衡演进都会产生积极而巨大的影响。


上一篇: 民事诉讼制度的管辖和实践 没有了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