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文学的定义至少包含两个层次

已有 165 次阅读  2012-03-15 10:37   标签文学 

        我们看到,各种美学——文学理论都被发现了 “死穴”,各种理论之间不仅 表现出不可调和的矛盾,而且常常发生相互攻伐和厮杀。都存在致死克星的各种 理论正因为它们都自诩是唯一值得信赖的、唯一正确的,所以至今还在我们的文 献里切切争吵。我不能定义苹果“是一种里边住着虫子的植物果实”,虽然我可 以找到大量的证据。但是,我们不应该因为文学理论的混乱、无从整合和调和而 抱持消极态度,我们既从反对者那里看到了每一种理论的缺陷和偏颇,也从那种 理论的创建者和支持者那里看到了不无道理的阐释和辩解。

        有一点是可笑的,就 是人们至今仍然认为文学有一个“客观的本质”等待我们去发现,有一个有关文 学的终极真理隐藏在某个地方。迄今所作的各种理论努力都为文学的发展做出了 贡献,错只错在各种理论只是为了要抢占“唯一正确”的高台。为文学确定本质 的争吵导源于每个人都想抢占“唯一正确”的高台,实际上那个“唯一正确”的 高台是虚构的,而且至今只留下几个耻辱的(独裁者的)脚印。一个个“文学本 质”的发明就这样连绵不断地涌现,每一个独领风骚的文学思潮之后紧跟着一个 不妥协的“革命”,而且总是以一个新的均质化的、标准化的审美范式代替另一 个同样是单一、狭隘的审美范式。这种历史现象给人的错觉是“被替代”的那个 主张已经被抛弃,已经过时,已经寿终正寝;文学审美趣味就是这样在进入新的 审美时期之后,旧有的经验被人们忘记了。而事实并非如此。文学的发展变化并 不是依循这样的“否定之否定”模式进步,而是在审美趣味不断转移的过程中的 不断积累,所以文学艺术经典才得以成立,才有马克思所说的希腊神话是不可企 及的典范。

        佩特等人之前,这种对统一、单一的审美主张提出疑 问的大有人在。天才少年瓦肯罗德在18世纪就说过:“人们教育从艺的学生,怎 样去模仿拉斐尔德表现风格,怎样去借鉴威尼斯画派的色彩,尼德兰画派的写实 和柯勒乔魔术般的用光,以此来达到超越一切的完美。——噢,可悲的伪道学! 噢,我们的时代竟盲目地崇信,人们可以把每一种美的形态,可以把世上一切伟 大艺术家的高明之处汇集到一起,并通过对它们的观察,通过对艺术家丰富多彩 的伟大天赋的怜乞,就可以将其全部的精神凝聚于一身,不可一世!”《文学艺 术作品的繁复多样性不可通约,更为繁复的审美对象更加不可通约,在此基础之 上,美学——文艺理论强求通约的基础在哪里呢? 三文学并不存在客观、恒定的本质 所谓的文学的“本质”,实质上都是人们从审美取向和审美期待出发所提出的主观色彩明显的主张,或者叫审美兴奋点。它并不是客观存在着等待我们去发 现的东西,也不是参照历史发展轨迹可以总结或预测的惰性概念。 给“文学”下定义时存在两个层次:一是“什么是文学? ”; 二是“文学是 什么? ”第一种定义与“人是两平足无羽毛的动物”同类,它要确定这一概念的 外延是怎样的,它所揭示的是可以从外部直接观察的特征,借以与其他事物区别 开来,形成自己清晰可辨的边界。第二种定义与“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同类, 它试图确定对象众多属性中具有决定性力量的那一个品质,这就是柏拉图所说的 具体事物“分有的原相”和马克思主义所说的“主要矛盾”。我们见到的各种文 学理论大都是从第二种雄霸蛮荒全文阅读禁区之雄全文阅读超级教练纯阳真仙最新章节牧师神话最终信仰最新章节定义着手开始建构起来的,直接揭示文学的“本质”是什 么,好像他们已经很清楚自己研究的材料范围。但是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具体文 本是否属于文学范畴,并不那么容易判定。比如说外国的柏格森、丘吉尔、罗素 都曾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他们的文本与我们现在的文学观念有着明显的出入; 中国的《陈情表》(唐•李宓)、《致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现代•郁达夫)等。 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既有人把它收入通讯集中,也有人把它收入新闻特 写集中,还有人把它看作是散文,如果说其中某一种做法全无道理,怕也要受到 反击。至少我们可以说,人们经验性地把握文学概念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 在不同的时代的人眼里文学的疆界是不同的。强求超时代的“文学是什么”的答 案大约如此:用口头或者书面的语言作为媒介编造(虚构)故事,或者抒发感情, 或者二者结合起来,表达自己对世界、对生活以及具体经验和场景的认识或感受, 并期望找到一个或一些人关注(倾听或观看或阅读),而且能够(我,即创作者) 被理解、被接受,(倾听、观看或阅读者)能够被感动,进而产生共鸣。你(文 学作品的生产者或表演者)讲述一个笑话,听众没用笑声“共鸣”你,你会很尴 尬;你讲述一个悲剧,听者无动于衷,你会感到绝望;你讲述一个真理,听者茫 然不解,你会感到孤独!这就是文学。这样的描述大致符合我们的经验,但是太 空疏无助于理论建设!而“文学是语言的蕴藉” b以为自己很周延,别人抓不住 任何把柄,但是它也什么都没有提供:滑头的做法有其“超脱”(康德语,指审 美的非功利性)的好处,即没有错误;也有其致命伤一一“滑头”本身就是一个 贬义词。

上一篇: 民事诉讼制度的管辖和实践 下一篇: 文学方面的经验不能盲目借鉴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