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在一个爷们稀缺的年代,谈谈"北京爷们"的前世今生

已有 263 次阅读  2011-12-14 23:57   标签class  北京  border  style  前世今生 
在一个爷们稀缺的年代,谈谈"北京爷们"的前世今生(一)

在一个爷们稀缺的年代,谈谈"北京爷们"的前世今生!

 

我这里所说的北京爷们就是北京的普通老百姓,你会在马路上遇见他们遛弯儿,瞅见他们在路灯低下下棋,听他们在胡同口坐着马扎光着膀子拿着蒲扇侃山。。。他们可能是板儿爷、款爷、或者就是个侃爷,反正他们就是一帮说话带儿音,走路拖着地,见熟人喜欢拍肩膀见生人喜欢套瓷的自称为爷的男人。

    北京男人喜欢称自己为“爷们”,这爷们两字不仅透着一种自豪,更展示了一种自信。爷在中国文化里有老,大,尊的意思,爷和们加在一起,就是北京人对男人的最高赞誉。如果有人说:”这哥们儿真爷们儿!”那实际是赞扬他仗义,是条汉子, 见义勇为等等.总之,“真爷们儿!是对北京男人的最高评价.

    我一直认为北京文化多多少少就是个爷的文化。你看北京人特喜欢把在某一领域表现突出的人封为爷,比如北京人叫王朔为朔爷,称崔健为崔爷,能说会道就被称为侃爷,有钱有份儿的被称为款爷等等。北京人急了也骂娘,但大街上你听到最多的是骂“X你大爷”,或者简骂:“你大爷的!”。北京男人之间最挂不住的说法是:“你丫还是爷们吗?”一句话把性别和气质都否定了。可见“爷”在北京人心目中占有相当的地位。

  说起“爷”来,我们要回到满清那会儿。我们在电影里看到慈禧太后被称为“老爷子”,“老佛爷”,清王府里不是“贝勒爷”就是“王爷”,“爷”在那会儿就是地位权利的象征。随着清王朝的衰落,北京的爷也变得只能靠变卖祖上留下的家当过日子了,散居在北京各个胡同的四合院里的八旗后代也逐渐贫民化了,于是“爷”也由单数演变为复数成为“爷们”,变成男人的一种自称。这就为什么说皇城城根下,无论贫富贵贱,人人都是爷。

  北京爷文化演变至今,从性质上可以分文胡同文化和大院文化,从时间上则分为两段,一段在解放前,一段在改革开放后。我所以这么讲,是因为文革时期祖国大地红旗飘烂漫,北京爷们的生活和全国革命群众的生活没什么两样,他们不是忙着被批斗就是跑着斗别人,根本谈不上有自己的生活。所以,北京的爷文化是有断档的,在文革时期基本是空白。

  解放前的北京爷们基本是胡同文化或是老北京文化的代表。那时,北京爷们的生活基本用“讲究”和“将就”来概括。这讲究是讲究规矩礼数,那也叫不能丢“范儿“,胡同里四合院里的街坊邻居抬头不见低头见,所以待人接物,举手投足要有规矩,什么时候沏茶什么时候送客都有讲究,见到老人大爷大妈一定要叫,谁家有个急一定要出手帮忙;同时,北京的男人也能”将就“,好伺候,易满足,吃的有白菜萝卜炸酱面就很舒坦,穿的一般是板鞋布衣。讲究是场面上的事,将就是生活上的事,北京爷们分得清。

   因为有八旗纨绔子弟的遗风,北京的爷会“玩“也特崇拜玩。那时,凡在北京被称为爷的也一定是个玩主儿,所谓玩主儿就是一种在本领域内不当王誓不罢休的精神,而领域无高低贵贱之分,基本由爷的兴趣定,斗蟋蟀能斗得倾家荡产,玩烟壶能玩的家破人亡;这种玩主心态让以后北京的后代会对很多事情玩世不恭,满不在乎,不屑一顾,这种生活态度说好了是宽容大度,生性平淡,办事大气,说差了就是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用北京爷们自己的话解释是:哥们那是懒得跟你玩,要真玩你还不一定是个儿!

  生活在胡同里的北京爷们对鬼子的仇恨是骨子里的。八国联军那会儿,好端端的爷们正玩着鸟呢,鬼子怎么就洋枪洋炮地打来了,还把我们祖宗留下的东西都抢走了,整个就是不懂规矩!看过《大宅门》的宝爷吧?对待鬼子,就是不共戴天,横眉冷对,那就是爷的范儿。北京人最不待见见到鬼子就腿软的人,你看现在大街上,的哥指着洋人骂祖宗八代的事时有发生,爷们报的就是当年那个仇。

  刚刚说的北京爷们的特点,什么大气,嫉恶如仇,玩世不恭,好高骛远都是从祖宗哪儿继承下来的,也就是胡同文化的特质。新北京爷们的特质则是在解放后形成的。

  四九年以后,北京城又注入了新的血液那就是“红色贵族血液”,从全国各地涌入的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以部委军区院校为单位在北京化地为盘,垒墙为院,从而形成了大院文化。大院的选址从地理位置看一般多在北京当时的郊区,是远离胡同的,这多少表现出新北京人对老北京人及文化的排斥。当然,大院文化的核心是特权。这种特权不仅表现在地位的不同,信息的掌控的不同,还表现在生活资源的优越上,甚至表现在能否看到一场内部电影,多买几斤冬储白菜上。

  大院文化进一步强化了北京人原有的优越感,不仅如此,大院文化还给北京人输入了反叛精神!要知道反叛是富裕有地位人家孩子想的事,想出人头地的穷苦孩子勤奋还改变不了现状呢,哪有心思去反叛!所以从大院出来的孩子,特有北京人爱谁谁的性格,霍的出去,谁的帐都不买:布什算老几?他就是敲我家门我都不鸟他。这种反叛的精神从大院渗透到胡同,混合了掺杂有皇亲国戚遗风的胡同文化,形成了以后新北京文化的主流,所以北京既是红卫兵的发源地也是中国摇滚音乐的圣地。

  但是,一直到改革开放,大院文化对胡同文化都是排斥的,甚至是鄙视的。受院墙保护着的大院孩子,多少有一种精英意识:觉得自己才有指点江山的资格,才是解放三分之二受苦人的救世主,是未来世界的主人。这些精英们多少觉得胡同文化有点低俗,认为老北京人胸无大志,不求上进,甚至有些世俗。

    但是,大院文化对胡同文化的排斥被改革开放后出现的“倒爷”给打破了。“倒爷”最早是从胡同出来的,他们无非就是做点小买卖的人,但是穿着喇叭裤带着蛤蟆镜的“倒爷”很快受到了年轻人的追捧,并在社会地位上得到了认可,于是大院的孩子也加入了“倒爷”大军,而且由于权利及资源的优越,他们“倒”得更多更大。再后来,高楼大厦的崛起,商品房的出现进一步打破了两种文化的隔阂,胡同里的王小二和大院里的张建军都住进了同一个商品楼的单元,于是胡同文化和大院文化开始彻底融合,形成新北京爷文化。  

  新北京爷文化保留了胡同文化的特点,但是却掺杂了浓重的官气,添加了一些政治元素,并把北京爷们的贫,侃,损发挥到了极致。

    其实爷文化也是官文化,不然怎么有官老爷的说法呢。北京人的官气不仅表现在当官的身上也表现在老百姓身上,你随便和一北京人聊天,都会感觉他们从动作到语气透着一种自上而下的关切:拍拍人肩膀然后说:哥们儿,有什么事言语一声啊!爷们说话喜欢总结归纳,好为人指点迷津,着调不着调架势要有,办事总是慢悠悠的绝不小跑。。。没办法,全国的部委官员都在这混,北京人耳濡目染也就成今天这样了。

    北京爷们能说会道已是公认,他们基本上把说话视为艺术,一生都在勤学苦练这一功夫。爷们说话的核心是贫,损,侃。这贫是最考验爷水平的。会贫的人知识面要广,反应要快,语气还要掌握好,夸人的时候要让对方感到舒服,骂人的时候不能带脏字,引经据典可以,但绝不能让人觉得你显摆,调侃是嘴上,心里想的是“语不惊人死不休” ;损,那是骂人的最高境界,不仅不带脏字,言间可能还夹杂着文化,缠着典故,不懂的人还以为是夸他呢,一点反应也没有;侃,一般也是我们说的吹牛,海阔天空,从天文到地理好像他们都是专家,反正吹牛不上税,遇到北京人心情好不把你侃晕了是看不起你。王朔说了,枪都顶在脑门子上了还牛B呢。

  如果北京人把贫,损,侃三者都运用自如,出神入化,那就练就了北京人特有的幽默诙谐,那是集大气文化于一体的智慧,那就是爷的本质,如果只学了皮毛,不能理解其中精髓,小打小闹,那就是痞气。其实爷和痞,就差了这么一点点。现在只要在北京混的,上到政府官员大学教授下到北飘艺人,多少都能说会道的,但这些人学皮毛的多学精髓的少。能将这三点发挥到极致的我以为首推王朔,有人说王朔的小说是痞子文学,我说那是爷的文学,你看爷管文学都不叫文学叫码字-谦虚中透着学问

上一篇: Signal Tap II简单使用小记 下一篇: 工程师们,不要想一辈子靠技术混饭吃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