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针对雾霾问题,治霾格调你选对了吗?

已有 170 次阅读  2017-02-22 13:41   标签微软雅黑  center  color  style 


    治霾措施后浪推前浪,为何人们却有雾霾愈发严重之感?饱受雾霾困扰的不仅中国,当前我国雾霾治理的问题有那些?究竟何时中国才能重回蓝天白云环绕的清洁生活?
治理雾霾的主要手段有两种,源头控制和末端治理。
1、源头控制即优化一次能源结构,降低化石能源消费,提高清洁能源占比,从而降低一次污染物排放。该方法行之有效,却耗时漫长。而且源头控制也有一定的难度,首先,清洁能源经济性差。我国“富煤少油缺气”的资源禀赋决定煤炭使用的经济性超过其他能源,而环境污染成本无法内部化,使得清洁能源的环保优势无法在价格上体现。天然气方面,当前我国进口供应比重已超过30%;可供经济开发的水电、风电资源已不多,适宜核电站选址也有限;光伏成本下降最快,但因光伏能量密度低与间歇性的局限,在储能未商业化量产前,光伏亦无法大幅增长。
2、末端治理即优化生产过程,包括清洁生产、优化工业布局、节能减排等。事实上,末端治理只是污染物的转移,治标不治本。如烟气脱硫、除尘形成大量废渣,废水集中处理产生大量污泥等,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污染问题。所以,雾霾治理最终还是要减少能源消费与优化消费结构,必须“源头控制”与“末端治理”两手抓。
    国外经验充分表明雾霾治理需要系统化工作。我国工业化进程比发达国家晚,雾霾成因更复杂,治霾须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充分考虑自身国情。事实上,我国自2013年起已出台一系列治霾政策与法规,有效降低了全国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的PM2.5指数,环保治理初见成效。但是,当前雾霾治理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1、雾霾治理是复杂系统工程,当前社会对治霾的难度认识不充分。前两年,政府并没有意识到雾霾治理是一个长期、高难度的过程。
2、当前缺乏公开、透明、具公信力的平台了解雾霾治理的相关知识、进展与成效,以致当前互联网上充斥了各类跨界“专家”的解读,进一步误导了公众认知。同时由于政府之前设立的目标过高,难免丢失一些公信力。
3、济效益至上和监管力量薄弱降低了雾霾治理的执行力度与效果。
4、关于雾霾成因的基础研究不够扎实,雾霾治理的技术路线缺乏创新。目前舆论普遍认为散煤是形成大量排放的主要因素,但散煤使用者为数量众多的小企业与个人,所以至今无法科学统计散煤消费量,更勿论科学监管。对散煤的污染因子、排放方式没有科学的研究,就无法研究如何降低散煤排放。
5、不考虑中国客观条件,生搬硬套外国经验一刀切。能源结构改善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需要考虑能源禀赋、能源供应安全、经济性、技术等诸多条件。
对未来雾霾治理应从以下入手。
1、首先是政府可制定分阶段目标,定期汇报和检查目标。可制订诸如京津冀地区到2020、2025年PM2.5分别由2016年平均71毫克/立方米分别降至50、45毫克/立方米的目标。公众看到政府不断实现阶段性目标,对治霾成果有量化标准,也会增加对政府的信任。
2、进行准确的雾霾源解析。多方面进行排放污染物统计,公开目前已有的排放统计数据,建立排放清单,找准雾霾产生原因,持续修订完善环保标准、加强技术开发来解决雾霾问题。
3、源头规划与末端治理并重。雾霾治理须依靠政府力量。政府一方面应当做好前端规划:科学制定环境排放总量下的能源结构、产业规划布局,坚决依法关停不达标排放机组,逐步降低燃煤发电机组总量,鼓励公众改进家庭用能方式;另一方面要做好末端治理的管理与执行,从源头提高燃料质量;加强环保技术研究同时,评估相应技术效果,如对脱硫脱硝和超低排放进行绩效评估。
4、完善立法与加强监管并举。一方面加强环保方面的相关立法,制定有科学依据的法律;另一方面要将现有法律执行到位,缩小“自由裁量权”,依法治理雾霾,加强对燃煤电厂及各类工厂等排放源的执行与监管,保证现有先进技术的充分执行。
5、建立合理成本分摊机制。强调环境污染成本内部化,完善环境税制度、碳市场建设等。在科学解析的基础上,优先治理最严重的污染源。
6、有序推进信息公开力度,调动社会力量,组织公众参与。建立统一的雾霾科学平台,发布包括统计分析、雾霾防治等知识的文章,以及雾霾治理的相关目标与实施效果等;加强社会沟通宣传,形成“雾霾治理,人人有责”的社会共识,向公众宣传从自身减少雾霾排放的措施与手段。培育社会组织,利用社会力量对不合格排放进行监控,利用已有的社会空气监控APP,对高排放单位进行监督,对屡不执行的单位进行重罚。

上一篇: 京津冀地区污染严重源于四大方面 下一篇: 煤电“超低排放”开始有内涵的奔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