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五光十色的电子显示屏中多了一抹亮丽的“中国红”

已有 287 次阅读  2011-02-14 15:46

在高楼林立的纽约时报广场中心,五光十色的电子显示屏中多了一抹亮丽的“中国红”。占据了六块大屏幕的《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从1月17日开始在这里滚动播出,时长60秒的宣传片每小时播放15次,从每天上午6时至次日凌晨2时,20小时内共播放300次,并将一直播放至2月14日,共计播放8400次。每天约有170万人从被称为“世界中心”的时报广场上走过,这也就意味着在形象片播放期间,将会有约5000万人次可以观看到这一宣传片。

  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在美国时代广场播出,可能是中国首次采用公共媒介进行国家公关,体现了一种时代的进步。尽管也由官方运作,但该片呈现的不再是政府面孔,而是让西方人看到了具有一定公共色彩的中国形象,提高了国家的公信力,而且在设计手法上抛弃了传统的卖老(历史优越感)摆阔(山河满足感)的程式。

  在欧美播放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太有必要,因为欧美人对中国的了解远远少于我们对欧美的认识。笔者有一次在美国做学术交流,入住宾馆登记时说我来自中国四川,对方摇头,成都,对方还摇头,只好说,Panda(熊猫),对方终于点头然后感叹,howfar(真远啊)。在美国著名的文化中心UCLA都只能通过一个动物的形象才得以沟通,笔者颇为感慨。所以,我一直对四川和成都以“熊猫故乡”作为旅游对外宣传口号有些“恨人不成猫”的抵触!

  但是,我对这次宣传片的表现手法并不欣赏,此次推出的《人物篇》堪称中国的“面子”,但国外不一定买这个“面子”。道理很简单,没有一点印象的面孔还是不会给人留下任何印象。在洛杉矶我到处寻找公共场所的中国人形象,结果只在海滨威尼斯海滩看到了一个Mao’sKitchen(“毛的厨房”,毛泽东形象的餐厅)和印在体恤上的李小龙;在去大峡谷的自助旅途中,整个车厢里除了我和台湾大学的陈伯桢博士外都是白人,他们得知我是中国人,兴奋地说道:“你长得很像李连杰”。我知道我不像李连杰,这只能说明美国人对中国人的了解太少太少。

  广告的传播核心是尽可能引起受众心中的联想,画面应该在欧美人心中的固有的中国印象基础上把这些人物叠加上去,才会产生互动而不会被误读。比如,袁隆平的画面,我们的本意是科学家的代表,但美国观众或许认为他是中国农民的代表。还有的选取的人物很好,但背景画面和表现手法太苍白,一闪而过的画面连我们自己都没看清楚,更何况是美国人。2010年《时代re3t5lg
周刊》把“中国工人”作为年度人物,很有意思。也许除了姚明等少数几个人外,我们选出的名人美国人根本无从了解,更无从知道他们是“杰出”华人的代表。

  回到旅游的话题,目前国内的许多城市和景区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的热情十分高涨,但是在产品设计和市场营销上完全没有和国际接轨。结果,“国际旅游目的地”不是让国际游客来中国的目的地,而是让国内游客来看国际旅游目的地的标签。看来规划者和组织者都没搞清楚自己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形象到底应该是什么。

更多酒店信息:香港酒店

挖掘绿色“内涵”
“绿色旅游饭店”


 

上一篇: 现场教授主打歌曲《无所不爱》当中几个舞蹈动作 没有了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