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缝合线的发展历史

已有 147 次阅读  2012-08-18 16:28

缝合线的发展历史
       缝合线是医学中的必备之品,用于缝合伤口,在今天,健康问题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缝合线也受到了重视。缝合线的发展历史您是否了解呢?
      缝合线指的是随时间延长能够被机体降解的能力。因此,可把缝线分为可吸收线和不可吸收线。可吸收线常用来指能够在进进人体60天失往大部分抗张强度的缝线。缝线的吸收是通过组织对缝线的反应实现的。需埋进人体内部、伤口深部的缝线一般选择可吸收线。
      可吸收缝合线的最早记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的古埃及,而已知最古老的缝合是在公元前1100年的木乃伊身上。对伤口缝合和使用缝合材料的第一个详细书面记载来自公元前500年印度的圣人和医师苏胥如塔。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和后来罗马的奥卢斯·科尼利厄斯·塞尔苏斯描述了基本的缝合技术。第一次描述肠道缝合的是2世纪的罗马医生盖伦,[1]也有人认为是10世纪的安达卢西亚外科医生宰赫拉威。据记载,一次宰赫拉威鲁特琴的琴弦被一只猴子吞掉,他由此发现了肠线可吸收的性质。从此之后就开始制造医用缝合线。下一次大飞跃发生在20世纪。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制成了第一根合成线,众多的吸收和非吸收性合成线由此迅速的发展出来。第一根合成线在1931年由聚乙烯醇制成。50年代开发了聚酯线,后来发展出针对羊肠线和聚酯的辐射灭菌。
       可吸收缝合线因其自身具有吸收完全、抗拉强度高、生物相容性好、促进细胞生长,吸收稳定可靠,无明显个体差异,受到人们的青睐。

上一篇: 可吸收缝合线引领潮流 下一篇: 缝合线为什么和其他线不同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