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生态运动对文学之根的影响

已有 402 次阅读  2012-03-21 16:55   标签生态  文学  影响 

        生态学的历史虽然并不长,但它已经成为对人类影响深远的一门学科。生态学“在与人类学 有关的方面,它恢复了 ‘自然’概念的崇高地位,使人生根于自然。自然不再是无序、被动、无 定形的环境,它是复杂的整体。人对于这个复杂的整体不再是封闭的实体,而是一个开放系统, 以组织形态上的自主一依存的关系处于生态系统的内部。”®而就其对失控增长后果的批评而言, 生态学更是已经成为“一门颠覆性的科学”失控的增长与资本主义、技术和进步等概念相关,而 这些概念在过去200年里一直在西文文化中享有崇高的威望。

        生态运动的目光旨在恢复曾被工业化和过量人口所打破了的自然的平衡。它强调我们需要生活在自然的循环之中,与永远进步、开发的线性思维相对立。它强调进步的代价、增长的极限、技术决策的缺陷以及自然资源之保护和 回收的急迫性。®在生态学人文转向的背景下,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美学、生态政治学 等新兴交叉学科不断出现。生态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超越人类中心主义,走向生态整体主义的存在 论;超越人类作为自然征服者的立场,转向对地球生命家园的守护;当前西方生态学已经从浅层 生态学走向了深层生态学。挪威哲学家奈斯曾明确提出“深层生态学的八项主张”: 地球上任何人类或非人类的其他生物的繁荣都有其内在的价值。非人类生物的价值不取 决于其对短浅的人类目的的有用性。生物形式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就是他们自身的价值,并将促进地球上的人类和非人类生物 的繁荣。 除了满足最基本的需求之外,人类没有权利减少这种丰富性和多样性。 目前人类已过多干涉了非人类世界,而这种情况还在快速加剧。 人类和人类文明的繁荣与人口的大幅度减少并不矛盾。非人类生物的繁荣也需要数量上 的减少。 生活条件的极大改善要求应对策略上的相应改变。这些也会影响到经济、技术和意识形 态结构。 意识形态结构的改变主要是指重视生活质量,而不是指保持高的生活水平。 赞成以上几点的人有义务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作出必要变化的尝试。这八项主张中尤其以对自然的内在价值的强调和积极参与的思想最为重要,为生态运动的深 入发展指明了方向。美国建设性后现代理论的代表人物大卫•格里芬也主张,后现代思想应该走 向彻底的生态主义,这为生态学运动所倡导的持久的见识提供了哲学和意识形态方面的根据。格 里芬认为,这种见识如果成为新文化范式的基础,后世公民将会成长为具有雄霸蛮荒禁区之雄最新章节超级教练全文阅读纯阳真仙txt下载牧师神话全文阅读最终信仰txt下载生态意识的人,在这 种意识中,一切事物的价值都将得到尊重,一切事物的相互关系都将受到重视。“我们必须轻轻 地走过这个世界、仅仅使用我们必须使用的东西、为我们的邻居和后代保持生态的平衡,这些意识将成为常识”。①格里芬同时还指出,存在着两种生态学世界观:第一种生态学世界观有时被称 作深层生态学。它强调生态系作为一个整体,具有相互依赖和统一的特性。价值存在于这个完整 的体系之中,而不是存在于每一个单个的造物中。个体是作为这个整体的一员存在的,只有它们 投身于整体的复杂的关系网中才是有价值的。顺从于这个整体,一种强烈的神圣感会油然而生。 若背离这个整体,便会产生强烈的负罪感。第二种生态学世界观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是源于西方 传统。它提倡一种科学和宗教的改良,但它与现存的趋势保持了明显的连续性,并从某些方面回 归到了古典宗教的源头。它最初并不强调整体,而主要着意于构成整体的个体。我称此种观点为 后现代生态世界观。®当然,作为一名有着宗教信仰的生态学者,格里芬认为“深层生态学同多 数世界世界观一样,是一种深厚的宗教观点”。深层生态学最接近传统的宗教教义中的泛神论, 当然它是一种新形式的泛神论。它的理论和实践刚刚开始发挥作用,但无疑对生命的所有方面具 有深刻的意义。在格里芬看来,这种意义对于人类从开化的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一切都是极为震 憾的,人类的世界观将被深层生态学同化。深层生态学还具体表现在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哲 学和敬畏生命的生态伦理两个方面。 我国生态哲学的开创者余谋昌先生认为,人类中心主义作为20世纪占主导地位的世界观和 价值观,作为人类行为的哲学基础,用它可以说明20世纪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也可以说明人类 面临困境的思想根源。③今天要走出生态危机必须放弃人类中心主义,承认自然的价值与权力。 保护自然生态必须要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征服逻辑。人类现存生存方式的荒谬之处在于:在征服 的前提已经不存在的情况下继续对整个世界保持一种征服的态度。这种荒谬性正是包括生态危机 在内的全球性危机的根源。征服的逻辑源于并支撑着人类中心主义,而人类中心主义原始地意味 着暴力和毁灭:它将人设定为宇宙的绝对中心和目的,把其他事物都当作实现人的中心地位的手 段,所以,它的实现必然以消灭其它事物的独立性为前提,而事物的独立性的消灭也就是这个事 物自身的毁灭。

         王晓华指出:“人类中心主义归根结底是对自然界进行剥削和压迫的逻辑。这个 逻辑又反过来进入人类内部,直接转变为人对人的剥削和压迫。人以怎样的态度对待自然界,人 就会以怎样的态度对待人,因为人归根结底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所以,只要不超越人类中心主义, 人对人的剥削和压迫就不会消亡,在人类社会内部就不会诞生真正的爱和永久的和平。”④在上述批判的基础上,王晓华明确提出,随着征服的逻辑的过时,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时机已经成熟 人不过是宇宙中诸多存在物中的一种;他与地球上其他存在物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同一家园 中不同成员之间的关系;人之外的存在物作为家园中的成员具有自己独立的价值;人和这些家园 成员之间的相互支撑和相互成全关系要比人对它们的征服、统治、利用更为根本。

上一篇: 民间文学艺术是文化的百宝箱 下一篇: 生态批评的深度和尺度值得思考

分享 举报